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掠影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主旨演讲

2016/12/8 15:06:00 来源: 编辑:

   晁恩祥:各位同道,同道来北京不容易,我听说大部分还是基层的,到大会堂开会也不太容易,所以这个机会难得,我非常支持基层的工作。中日友好医院算是卫生部的直属单位,当提出来领导下乡的时候,征求我意见,我特别支持。我认为下乡到基层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是一个难得的发挥自己的一个平台,也是提高自身认知水平,能直接接触病人的一个平台,所以对培养人才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表示过我非常支持下基层。甚至有些晋升高职的时候,之前还有一个下基层的经验经历,所以基层是很重要的。尤其到今天我们从大健康这个角度来看,基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我个人来讲,我看的病人70%都基层来的,我很同情他们,但基层医疗水平相应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就不会到大城市来了,所以这个问题我首先跟大家说,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上大学是56年,我上大学时从南京调来一批老师,那些老师都是基层的,有些还是农村来的,他们有很深的中医理论基础,他们有很深的文化基础,他们有很多的经验,所以能够到大学来教书,所以我讲之前才要说这么几句话。

   我今天谈的关于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我尽量贴近大会主题。下边讲五个内容,第一个中医药的起源的回顾,不要轻看这个问题,一定要认识中医药的发展,不认识它的发展,你知道怎么来的?有些人职责中医这不行那不行,他不了解,了解了就有变化。下边我讲中医药的起源跟回顾。

  头一个是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但谁都不去想了,不管哪个国家都有一个启蒙的时代,在启蒙时代都会产生一些随着生活不断的发展,就寻找治病的方法的历程。比如针灸,现在各种针灸疗法,都是逐渐发展来的。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有了医学方法,才会逐渐的对人的健康有了帮助。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中医学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马王堆,马王堆的时代很早,它出土的时候有《五十二病方》,就是在看病过程当中认为有效的就留下,传播了。四大经典谁都知道,四大经典在临床当中我们到现在还强调读经典,为什么强调读经典?现在有的大学把四部经典作为专修课程,必修课程,它在那个时候已经积累了中医的理论、临床,中草药的内容,已经记载并且推广了这个内容。

  第二个讲的中医理论从古至今都指导临床实践,你有意识没有意识都有这个思路,可能有的人有意识,我希望有意识来指导临床,中医理论逻辑性都是来自于临床,所以反过来总结以后会比较具体指导临床,所以这个问题应当有逻辑性,应当说有科学性。我们现在看病大家不太考虑这个问题,但是脑子里可能会有这个问题,比如在治病的时候,中医有个寒者热治,热者寒治,虚则补之,实着泻之—之理,这个指导来自于《内经》讲的。再有就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个问题强调过多次,是中医的两大特点,由于中医跟西医不一样,西医现在越分越细,细到基因了,深入到基因了,中医比较概括,强调整体观念。西医看病内科就是内科,不是内科的病不看,你挂骨科,分的非常细,它那个来源是另外一种思路,从实验室出来总结,每个脏器功能,每个脏器的解剖生理提出来的。我们要考虑这个病人来了,他就不是单独看一个头疼,你要分析头疼什么原因?是外感还是因为内伤?还是因为外伤?还是其他的气血问题,要分析,跟整个整体联系,所以这个不一样。再一个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有个体性,但是有整体思路。比如杂病一般一个人辩一个,传染病病症差不多,存在一类病的统方。对老年病人来说表现形式很多,所以就要去观察,去分析,表现是什么?所以在临床当中脏腑相关,辨证论治是咱们中医的特色。我们通过什么来走这条路?就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来收集病人的一些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或者舌脉,问发病过程,治疗过程,疾病的发展过程。望也很重要,切脉也很重要。现在有的地方就不太重视,你们单位有没有这些的情况?脉正常也好,不正常,有一个表述,摸的感觉有表述,所以还有用,一定要走这条路。中医从临床当中好像是治病为主,当然中医学、养生保健,治未病也是很重要,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保健也是,所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这些都可以实现。好多人问我你身体还不错,你吃什么药?我什么药也不吃,我有病才吃药,没病吃什么药。有的人我说你吃什么保健品?他说我吃什么什么,结果一查保健品不是完全保健品,还有别的药,这些情况都有。所以养生保健治未病跟辨证论治的治病,这些都是理论指导,养生保健也有要求。治未病也有不同的表现,不是什么都是人参,所以临床当中一定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指导,才能够逐步提高。

  第三个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整体观念,刚才已经讲了,一个天人合一,所谓跟气侯,天气,跟日月,跟四季,跟天体硬化都联系的,中医要考虑。有的病人夏天发的比较多,有的冬天多,都不一样。人体健康也存在着变化,我们知道阴阳五行,与变化相关,比如老慢支从脾肺肾,甚至简单的咳嗽还是以肺为主,喘跟肾有关,考虑这些问题,也是在脏腑相关的基础上看病的。

  历代医家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的专著,我觉得中医药几千年来历代名家都有著作,都在自己著作中讨论过疾病,包括诊断,包括表现,包括病种,病名,历代都是这么走的,所谓传承就是这么来的。再一个病案,中医还有好多专讲病案的论著,这个论著是记录了怎么看的这个病?有的很详细,有的很精的几句话,怎么操作。这些著作,这些积累,这些经验,绝大部分都在著作当中体现了。刚才有人说还有秘方,还有家传,秘方也好,家传也好,这些年代牵扯到利益的问题太多了,才强调秘方,秘方人家不知道,秘方不等于价值高,它是别人传的方子。历代医家非常自觉自愿的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拿李时珍举例子,有医有药,《本草纲目》也下了一辈子工夫完成,他有治病的经验,他走遍千山万水收集的药1800多种,这样的药都写出来了,《本草纲目》在世界翻译的国家最多,谁让他写的?谁给他任务了?谁给他高稿费了?没人,就是自己掏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第二师承教育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汉代的书没有几本临床的书,除了《伤寒论》,很少有其他的书。这些怎么传下来的?就是有家传,就是有人家学医看书拜访这个,就是这么下来的,中医现在越发展越广泛,就更显得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过去传承拜师,自学都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医的传承内容,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院校教育成为主体了。大家知道解放前的时候中医因为有人反对,消灭医学,蒋介石那时候还差一点立法取消,后来好多中医,包括我们的老师这些老先生去呼吁,去游行,去抗争保留下来,后来他们也办讲席班。解放后对中医比较重视,但是一开始各县都有县医院,但是没有中医院,各省里头后来才有中医院。到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就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专门研究机构,1956年有四所大学,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才培养了人才,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毕业,120个人,现在不是了,现在有几十所了,有的学校一次招生就一两千,所以培养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一个方面。

  目前院校教育是主流,但是他们也发现传承,领导也发现办学习班,继续教学,所以这方面比较重视了。我在76年、77年在北京参加中医高级研究班一年半,这也是传承,确实用人家的方法进行治疗,能提高。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搞过优才类培养,培养了三届,那也是从传承这个角度,也有五百名老中医带头,已经五批了,这种传承教育也是院校教育的补充,所以在带头的时候更显得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性,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我虽然岁数比较大,也招了好几十个学生,前一段7月份又招了五个,人家都非常认真的看你怎么看病?看你怎么用药?听你说,你分析问题,非常认真。他呆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看病信心更足了,他看到的中医效果,也看到自己应该怎么对待有些病,我们来的病人大多数是疑难病症,所以带头教育应当说还是很重视,国家也重视,好多人也愿意拜师。有的人听了讲课,觉得挺高兴。我们现在也说传承的事儿,现在中医院校几十所,教材那儿来的?第一本教材是我们上学时候老师编的,我们老师全是临床大夫,这些人都是精英,对中医理论,中医著作了解得多,所以他能编出来教材。第二全国老教材,逐渐深化逐渐深化,这些教材的内容也传承了经验,也传承了理论,也论述了好多疾病的过程,临床表现。药也是,《神农本草经》365种药,李时珍已经是1840多种,我们国家69年在北京美术馆开过一次展览会,叫中医中草药疗法展览会,那时候中药汇编已经上万,我还当过编辑,搞了一年半,搞过一个汇编。这些东西来自于哪儿?一个是来自临床,一个是来自传统的论著,传统的经验。《伤寒论》谁都知道,教科书还写,应该继承和传承,还有用。我曾经给一个很有名的同志看病,肠梗阻出现了呼吸紧迫症,就是用中药口服的,还有外用药,就有效,西医院重症监护科室,护士也挺紧张,我去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病,当时得拿出办法来,这个办法很有效,所以人家就会认可。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我早说了赤脚医生也能看好病,大医院高级专家也有看不好的病,所以这个意思就是鼓劲。

  传承确实从来没有间断,《内经》《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热病,咱们国家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明代出现天花很厉害,清代瘟疫也多了,这种增加哪儿来的?就是由于交流会有传染的机会,但是中医也是在望闻问切基础上收集资料,他不知道病毒是什么?但是能够拿出治疗办法,在这个基础上看看是不是在发展伤寒到明代、清代以后还在用,总是在病人家里收集总结经验,非常可贵。天花咱们明代就有,咱们自己国家就有,种人痘预防,一百年以后才有牛痘,当时到现在还用。我80了,我小的时候就种过三个痘。中医拿着德国天花病人的衣裳也能够产生免疫作用,中医在临床当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刚才说了《伤寒论》没有一个大夫不知道,但是他觉得《伤寒论》方子不能够完全对应瘟疫,所以提出了别的方法,这就是方法,这就是在进步。中医在历代发展也都是不容易,所以甲流也是,我们搞方子,后来搞了几百的病例,在国际上发表很受重视,那个方子还做药,前两天才批了,都三年多了,批个药不容易。批了以后说是李克强总理要了解情况,他们打个报告让我签字。现在不但能够往下做,而且领导还很重视。刚才开会人民日报多重视,重视国人的健康,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刚才说了《伤寒论》派一直到现在还盛行,中医药的发展限制不了,随着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第三个孙思邈写“大医精诚”概括了作为一个名医,好医生,一个要精一个要诚,所谓精就是业务精,诚就是对患者心要诚。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身定志,无欲无求。凡学者必须博极医生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己了。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我就不详细讲这部分。实际上古希腊也有医学之父,工业前430年,比咱们早五六百年,肯定他俩没有看过这个东西。他那个说法跟中国孙思邈讲的“大医精诚”很多非常接近,不为人服务的人不能学医,讲到这个程度,也要努力想办法给病人看病,学习无止境。我们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跟我说,前些日子我收徒弟请他参加,他已经96了积极参加,很难得。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医道精深。任继学说过读书不敢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还有一位,我也挺敬重,江苏南通朱良春教授,他最近好几年都过年给我写一封信,有时候送几只笔,这个老师秉持八个字座右铭,是章次公先生赠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解放前老师,他99,他的老师早不在了,他还记得很清楚。他推崇为天地而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所以我们大医精诚还是有传承,医精为业,心诚待人,学术精深,诊疗精细。对工作要有诚心,对中医学术要有诚信,对患者要有诚意。

  第四个关于自信自强的问题我要讲一讲。咱们现在老喜欢看中西结合这几个字,中西结合,中医也好,西医也好,中西结合更好,我不去评论这个话。但是我觉得我们学中医,要对中医有自信,你上来就是抗生素,激素。中医看不到,好多中医院写成了中医内科,都成中西结合了,这个就是一个问题,对中医没自信,没信心。传统的中医理论,传统的积累,两千年历史验证是可信的,能治病的,为什么去用抗生素?我2011年美国纽约有一个中医学院15周年,请我去做报告,我就问他们,你们抗生素怎么用?他说抗生素难用,不是发烧就用抗生素,我们有些基层听他们说,不知真假,一个抗生素一个激素退烧很快,这个不是很理想,它还会反弹的。好多西医反弹觉得很苦恼,中医推热的病都是下去比较慢,但是不反弹,我所经历的大部分是这样。所以你要知道中医四部经典到现在还要看还要学,还有咱们没有学到的东西。它指导你看病,大量的病案方剂。那么多的方剂,大概几万打不住,几十万我都敢说,历代的方剂,历代的各家学说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也是很有价值,各家学说之所以成立,是它经历了那么一个时代,那么一些病人,你经历了吗?老一代国医大师强调,甚至自己都不愿意用西药,但是在抢救中还是要用到西药,不等于说不愿用就不会用,治病救人。但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认为中医就可以治病,这个自信的来源就是我们有传统的东西。

  第二个来自于历代官员的重视,我说的不是现在的官员,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唐代的《唐修本草》,清代的《医宗金鉴》,这都是政府搞的东西。这些年国家领导也重视和鼓励,新中国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对反对中医的人撤了职,并且建立诸多中医院,1958年毛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应该保护,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一再强调这个问题,一再强调中西医并重,这几年习近平主席还是对中医有了解,听有人他说对中医感兴趣,看书,也在农村待过可能也用过。我举两个例子,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时候,刘延东副总理讲了他的那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句话把中医抬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三点就是我们要做到,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医生都离不开的。一定要注意继承传承的问题,也要注意它的发展,也要注意实实在在来用,不要摆在那儿不用。现在还有一个“十三五”规划,这个纲要那个纲要,《中医法》也组织了人大常委两次讨论,所以保护中医,发掘中医,在提高这方面还会有法律上的保障,这一点很期盼。

  我觉得使我们感到自信的是中医药已成为国民的方式,我的好多疑难病人到西医那看过了,有的用西药不理想或者有副作用也找到我,所以现在中医门诊也是很兴旺。但人家希望让你找出中医的治疗办法,不是让你开西医,我是中医就开中药,我在中日友好医院能不懂西医吗?我经常去西医院会诊,但是我用的中医药,所以这个问题得有信心才有力量,才敢于这样做。我前两天去看一个领导,慢阻肺,发烧,烧退不下去,抗生素绕了一圈,在吃中药以后烧就下来了,咳嗽也少了,我们去了三四回,自己能坐起来了,最后一次下地了,能扶着东西走一走了,这就有效。我刚才说的那个也是,不便说是谁。所以用的是什么?用的是中医药。所以你要重视历代几千年的经验,多看点书。中医来自于民间,也为民间服务,给领导服务,也老百姓服务,就方法学来讲还是很丰富,针灸、推拿,养生、保健,这些不光我们重视,外国也重视。那天说国外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日本把我们二十多个《伤寒论》方子给注册了,我觉得挺可惜的,我们自己不努力,我们应当注册。后头我了解也不是没有,我在日本呆过一年,看病就在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一个礼拜看三个半天,病人很多。我走的时候还有半年的预约没看。所以他怎么信了呢?日本的葛根汤治疗,小柴胡治的更多,我去日本看到一个手册,有中药,中成药,颗粒剂,人家不用抗生素,用葛根汤,所以得到国外的信任。

  现代科学方法和方法研究,屠呦呦不多说,有人说屠呦呦这个不是中药是西药,屠呦呦在大会上说是中国医药学为世界的贡献,很清楚,别人非得歪曲那句话。她用低温提取,人家取青蒿洗净凝汁,讲到青蒿,治疟疾,怎么取的汁,人家说的清清楚楚,怎么不是中医?还有现在有很多各种的新研发的药,有传统的药,也有纯取的,各种方法。工艺也在改变,也在提高,所以这个也在发展。我看病,我是看检查,我是看影像学,我是看生化,我也重视西医诊断,但是我用的药,治病是从中医考虑,用中药来治。

  最后一个,我搞了一个“风咳”,这个“风咳”原来是中医教科书,咳嗽里边有三个,中医咳嗽分类比较广,风寒风热风噪,我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有一种咳嗽跟寒热燥有区别,所以我也查阅著作,称之为“风咳”,“风咳”早就有,就有说话受限,有的当老师不能讲课,停课了,我临床当中也有这样的,这个不一样,它是另外一种咳嗽,他认为西医慢性咳嗽有一个哮喘,还有一个感冒咳嗽,都表现这类症状,我认为这个药应当不是以寒热为基础,所以我们搞了一个方子,后来我们进一步筛选这个方子,确定的九味药,麻黄止咳汤在这个基础上搞了一个苏黄止咳胶囊。苏黄止咳胶囊已经上市了,很受欢迎,也补充了这个空白,也获得了中西医界的认可,有麻黄,紫苏叶,紫苏子,五味子,前胡,地龙,枇杷叶,蝉蜕、牛蒡子。我们认为风邪犯肺,气道挛急用药次数,得出的结论这个病例是我在研发的药物之前的,得出这个药物就是那个处方,前十味药有九味药是方子里面的药,他得到很严实的临床用药,这个药也得到了一些西医专家的认可。浙江医学大学附属医院一个副院长他搞哮喘,他把苏黄止咳胶囊做了一项动物实验,他也没有那么大信心。一开始他做完了以后发现了这个药可以对慢性咳嗽有效,对气道高反有抑制作用,他去年专门看过我一次,后来这个文章发表,西医认可,他说西药没有像你这个药这么全面的。2015年咳嗽指南有了感冒颗粒,2015年版西医咳嗽指南就把中药苏黄止咳收进他的指南,所以西医认可这个。我还跟钟南山教授一块儿在上海讲过一次,“风咳”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我们反复复习文献,文献提供了这个内容。“风咳”这个问题就体现了我们在继承方面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性的发展,也充分地线了对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医传承的成功典范。也是跟我们自己研发的公司做了申报的药,申报以后厂家转给他们,他们上市,现在每年几个亿。所以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传承能够出现成果,传承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闪光点,也包括临床。你要认真去思考临床问题,增加思路的头脑,他会出现新的闪光点,我深有体会。我觉得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继承与传承是中医的根本所在,保持原创,吸收新技术,新方法,以推动中医药的进步理所当然,前途光明,难点尚多,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抓住机会,勇往直前。最后谢谢大家。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民间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
京P1234523432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 监管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政部
联系邮箱:2454608689@qq.com - 在线QQ:24546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