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分级协作开展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科技司负责,医政司、规划财务司、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协助)
工作安排:
(一)到2012年6月底前,依托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及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建设若干个国家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
(二)到2012年10月底前,至少推动16个省(区、市)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16个省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并适时召开经验交流暨工作推动会议;
到2013年10月底前,推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建设有省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
(三)2012年年底前,制定并印发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
二、修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科技司负责)
工作安排:力争到2012年8月底前印发。
三、建设全国民间医药技术和掌握民间医药技术的人员信息数据库。(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负责,科技司、局信息办协助)
工作安排:力争到2012年底完成数据库基本架构,2013年底投入使用。
四、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采取多渠道融资建立基金的方式,积极将民间特色中医诊疗技术、单验秘方和器械研发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医院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中医诊疗设备等。(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负责,医政司、科技司、规财司协助)
工作安排:
(一)到2012年底前至少建立1个基金。
(二)2013年底前,开发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医院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设备。
五、积极与科技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争取科研立项开展民间医药的筛选评价,以具体项目为载体推动民间医药筛选评价工作。(科技司负责,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协助)
工作安排:每年支持若干项民间医药筛选评价等国家科研项目。
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结合各自的专业和优势,将安全有效的民间医药技术、方法、方药和器械吸收利用到本专科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政司负责)
工作安排:到2012年底,制定300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其中充分吸收和利用民间医药技术、方法、方药和器械。
七、制定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部分中医医疗技术管理规范,建立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将经过筛选评价确定安全有效的民间医药技术进行规范后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医政司负责,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协助)
工作安排:
(一)到2012年6月底前,印发《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到2012年年底前,梳理出针类、灸类、罐类、刮痧类、针刀类等10类100项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适宜技术版)。
(三)到2012年年底前,对部分中医医疗技术进行分级准入管理,确定一批三级和二级中医医疗技术,并制定部分中医医疗技术管理规范。
(四)到2012年6月底前,将中医医疗技术应用情况纳入中医医院评价标准中。
八、鼓励和引导掌握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的人员通过参加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资格。(医政司负责)
工作安排:2012年6月底前召开全国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省(区、市)加快实施考核工作,加强人员资格审核和过程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考核范围。
九、推进将符合条件的民间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通过考核和评议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医政司负责)
工作安排:分省(区、市)研究推进,2012年年底前召开经验交流会议。
十、试点探索将掌握民间医药保健技能但未取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或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通过参加中医职业技能鉴定从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医政司负责,人教司、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协助)
工作安排:2012年6月底前在河北省保定市等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省(区、市)成立民间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专人负责,落实一定的专项资金;推动将民间医药工作列入各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局民间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医政司负责)
工作安排:2012年6月底前要求各省(区、市)将领导小组成立及实施方案制定等情况报送局民间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二、协调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进一步加强对民间医药知识产权所有人合法权益保护。(科技司负责,法监司协助)
工作安排:到2012年底对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进行修改,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