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传承

师承与中医教育

2015/12/4 12:16:00 来源: 编辑:

回顾千百年来中医薪传不断、名医辈出的历史,中医教育功不可没!中医源于民间,盛于民间,传统中医教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维持着民间教育与官办教育并存的格局。官办教育始于南北朝,完善于盛唐时期,至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这种 “太医院”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规模小,而且基本脱离实践,不能代表传统中医教育的主流,大量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民间教育,而民间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师承制”,或秉承家学渊源“父子相传”,或不拘内外亲疏“纳徒为继”。中医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融为一体,教学的展开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固定、规范和内容上的系统、完整,学生在每天随师侍诊过程中将中医典籍中的经文含义、方药用途以及老师辨证论治的点滴经验,同实际相印证,逐步完成对中医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特别是领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蕴。这种形式和内容看似随意,教学与医疗并无明确界定的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在生动、直观的临证过程中还原为具体感知,从而强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最终达到“以实用为贵,以涉虚为戒”的教学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这种必然性与合理性,取决于一种教育方式与特定教育内容、教育目标高度的融通性和一致性,而中医师承教育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其原因即在于此。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使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在动态的临证过程中相互吻合而趋于一致,这正是培养出张仲景、李时珍等众多名医名家的传统中医教育成功的关键。 

再看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模式单一,构成整个高等中医教育不可撼动的核心体系。围绕这个核心体系,教学手段表现为机械、简单的重复,教学过程强制性、超稳态地高速运转,传统中医教育“临证为本,寓教学于实践”的理念被封闭、正统的现代教育体系断然拒之于门外,不仅理论唱和者日渐稀少,而且几无实践可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惯性驱动而逐渐丧失了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医教育特色和优势!现行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通过机械地记忆去消化前人于临证实践中总结归纳的经验,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这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所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现代中医院校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校学完全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程之后方才进入系统的临床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跟师临证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测。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重新启用师承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把这种方式纳入国家正规教育,没有全国统一招生办法,没有统一专用教材,没有统一教学程序,没有统一考核办法,没有统一文凭待遇,没有统一职称评定……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学徒命运各有千秋。 反思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显著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新审慎地认识中医师承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总结前人经验,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中国中医师承学院积极探索在现代规模教育中引入传统师承教育合理内核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和建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师承教学滚动交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就是以临证实践作为贯穿于中医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实践的同时,完成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地在临证实践中接受培养;同时遵循 “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 的中医师承教育方针,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避免陷入传统师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经验、实技而轻理论研究,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狭隘境地!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面改革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早日 把师承纳入国家正规中医教育体系,为振兴中医,建立创新型国家,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民间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
京P1234523432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 监管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政部
联系邮箱:2454608689@qq.com - 在线QQ:2454608689